作為上班族,如何接收遞送到家的快件?先說說記者近半年經(jīng)歷的三個小故事。
去年“雙十一”后某日,記者接到一快遞員電話,稱所購包裹已放至附近小區(qū)的快遞柜中,隨即提取密碼便以短信形式發(fā)至記者手機。快遞員寥寥數(shù)語便匆匆掛斷,業(yè)務高峰期快遞們都很忙。當時記者還從未使用過所謂的快遞柜,等到第二天晚上想起那個電話,仔細翻看那條短信后,才明白由于已經(jīng)超期一天,必須支付一元的“資源占用費”方才能取回自己的包裹。立馬起身找柜子去,好在快遞柜安置在小區(qū)入口處,按顯示屏提示操作取件,全程無障礙輕松OK。
被告知去小區(qū)便利店自提的次數(shù)也很多。某日晚飯后散步,途中順帶進店取件,平日熟識的便利店老板聽我說來取包裹,順手向角落一指便自顧低頭整理起資料來。墻角散亂堆積的包裹又多了不少,大大小小不下50件,包裹單上的字跡并不太清晰,蹲在地上花了近十分鐘我才找到自己的東西。當時店內(nèi)并無購物的客人,見老板并不在意這些到“驛站”休息的快件,我反倒好奇,便和他聊了幾句。“東西往這兒放的倒是多,不過……”,言語中有些意冷,看得出這些進進出出的包裹們還沒給老板帶來什么生意“實惠”。
最近因為訂購鮮牛奶,記者又體驗了一把限時閃送服務。在確認可以收件的時間后,商家給記者發(fā)送一條提示短信,收件密碼、遞送時限、遞送專員信息一應俱全,1個多小時后,鮮牛奶“涼冰冰”地送到家,遞送專員當場將我手機短信中的密碼輸入手持終端,“這樣才算我們完成服務,客戶才會與我們結(jié)賬”,快遞員向記者解釋到。
小故事講完了,但顯然遞送“最后100米”的硝煙本周才算是真正燃起。繼順豐攜手中通、韻達、普洛斯等投建智能柜“豐巢”系統(tǒng)消息發(fā)布后,菜鳥和圓通、百世匯通迅速以不甘落后的姿態(tài)宣稱加強合作擴充“驛站”網(wǎng)絡(見本報11日第6版)。配送末端的服務難題困擾中國快遞市場多年,兩大陣營的巨頭同時”出手”,無論是出于何種商業(yè)策略考慮,對于所有快遞服務的消費者來說,首先都算一件好事。所謂殊途同歸,無論是順豐陣營走技術(shù)路線,強化科技要素,還是菜鳥陣營繼續(xù)平臺模式,借“合作”推進網(wǎng)絡,解決問題的唯一出路在于不斷創(chuàng)新,而所有創(chuàng)新的試金石又在于消費者的體驗。是冷冰冰的鐵柜子智能可心,還是活生生的便利店老板周到暖心,答案似乎還真不是那么一目了然。辦公室里聊起這事,一同事問道“我可以選嗎?”。似乎還真不兼容!
其實,無論柜子和驛站,目前還都有一個無法滿足的需求,便是日益火熱的生鮮冷配。誰可以再先行一步呢?